什么是"买单出口"?"买单出口",从定义上讲,是指那些没有出口权的企业,通过购买其他公司的通关单证,以该公司的名义进行货物出口的行为。这里所涉及的通关单证种类繁多,包括通关单、报关单、报关委托书、装箱单、商业发票、外销合同、报检委托书、存仓委托书等 。
其操作流程并不复杂:当一家无出口权的企业有货物需要出口时,首先会寻找能够提供买单服务的公司,获取一整套与该公司抬头一致且盖章齐全的报关资料。拿到这些资料后,企业会将其交给货代,货代再把资料转交给报关行,由报关行向海关提交报关申请。在报关过程中,海关会依据这些报关资料对货物进行查验、审核。一旦货物报关通过,顺利放行,买单出口的主要流程便宣告完成 。
兴起原因剖析
"买单出口"这一现象的兴起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买单出口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种变通的方式,使他们能够参与到国际贸易中;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部分产品退税率低,企业即便花费精力和成本获取增值税发票用于退税,所得到的退税金额也不足以弥补开票成本,这种情况下,选择买单出口,以不开票价从工厂拿货,能降低出口成本。
新规出台:"买单出口"被终结
政策解读
在2025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应征国内环节税货物出口优化服务 规范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这一规定直接剑指 "买单出口" 中的违规操作,从源头上对这种行为进行限制。同年 7 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优化企业所得税预缴纳税申报有关事项的公告》(2025年第17号)进一步明确,以代理(包括以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方式)出口货物的企业,在预缴申报时应同步报送实际委托出口方基础信息和出口金额情况。企业未准确报送实际委托出口方基础信息和出口金额的,应作为自营方式,由该企业承担相应出口金额应申报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这就使得"买单出口"在税务申报环节无所遁形,以往那种通过模糊委托出口方信息来逃避纳税责任的方式不再可行。
背后的深层原因
"买单出口"长期存在,导致了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一些企业通过"买单出口",隐瞒真实的出口销售收入,逃避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及相关附加税费。例如,某些企业本应按照正常出口流程缴纳相应税款,但通过"买单出口",伪造或购买通关单证,将出口收入隐匿,使得国家无法征收到应有的税款 。
这种行为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那些通过"买单出口"逃税的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参与市场竞争,这对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企业来说极不公平;在同一种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合规企业因承担了较高的税费成本,产品价格相对较高;而通过"买单出口"逃税的企业,成本较低,产品价格也更低,这就使得合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生态 。
"买单出口"的风险隐患
法律风险:在"买单出口"的操作中,伪造单证是极为常见的违法行为。企业通过购买或伪造具有出口权公司的通关单证,像通关单、报关单、报关委托书等,来完成出口报关流程 。这种行为本身就严重违反了法律法规,并且极易引发一系列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税务风险:买单出口常被一些企业用于隐瞒出口销售收入,从而逃避向税务机关申报收入,偷逃国家税款,其中涉及的税种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及相关附加税费 。一旦这种行为被税务机关察觉,企业将面临巨额罚款,情节严重的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
货物查验风险:提供报关抬头的企业,有时为了操作便利,会将不同供应商的货物混合在一起进行申报,而不按照每批货物的实际情况如实申报 。这种混合申报的方式,一旦遇到海关查验,货物与申报内容不符的情况就很容易被发现,从而导致货物被扣押,出口受阻 。另外,如果报关时没有按照货物的实际价值申报,海关可能会因为货值异常而扣押货物,企业不仅要面临货物延误交付的风险,还可能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来处理这些问题 。
外汇管制风险:在中国,外汇管制要求"谁出口谁收汇",而买单出口常常涉及通过非正规途径收取外汇 。一些企业会选择通过地下钱庄等非法渠道转移货款,这种方式不仅资金安全得不到保障,企业的货款可能会遭受损失,还可能引发税务问题和洗钱嫌疑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