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汇(WorldFirst)携手枳子科技(Zhizitec)共同推出了《跨境电商,从财税合规到顶层架构》专栏内容。
在本专栏中,枳子科技和万掌柜将与大家一起深度剖析跨境电商卖家交易中的合规痛点,深入浅出地讲解财税合规实务解决方案,如果你有财税合规的困扰,请千万不要错过!
在前3期内容里,我们从框架和方法论入手,用理论谈了为什么要财税合规,并分别从"小型跨境电商卖家"和"中大型跨境电商卖家"经营角度探讨了如何做财税合规转型。
接下来几期的时间里,我们将用实际、具体的案例,来和大家分享合规过程中,实际可行的具体方法与手段,帮助大家更加形象的理解财税合规问题~
近年,随着国际需求放缓、国内成本上升,传统贴牌外贸的商业模式弊端凸显,很多"工厂+贴牌+外贸"背景的制造业公司开始� ��产业升级,其中不少公司进入了跨境电商领域。
转型之路注定漫长且坎坷,能坚持到最后的企业本就所剩不多,要想获得市场青睐,实现从贴牌到创牌的品牌转变,就要求企业在设计、研发、运营等各方面实现突破性的转型,而在转型过程中,财务、税务、股权等问题一旦把控不到位,整个公司都将面临失控的危机。
今天的案例就是这样的一家公司,从代工厂起家,经过10余年发展转型,终于成为一家专注跨境电商的集团公司,年出货量高达5亿。
那么,这家公司转型路上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我们将用3期的时间,向大家做一个专题的分享。
01
脱胎换骨
作为代工行业领头羊的存在,富士康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果、华为、惠普、西门子等企业作为甲方,拥有着品牌议价权、掌握着终端的销售,是最直接和最大的受惠者。
作为乙方的富士康,却只负责生产环节。收购原材料、加工、甲方质检、成品,最后交由甲方进入贴牌销售环节。作为乙方,没有独立的品牌,利润率极低。
这就是传统的OEM模式,想要把制造作为自己的生存核心竞争力,规模和效率就是一切。但是对于绝大多数OEM企业而言,产能规模和生产效率很难做到极致,长期看,只有转型一条路。
02
蒸蒸日上
今天的案例公司就是从OEM,经由跨境电商,转型为自有品牌。我们暂且称之为字母公司,旗下有7家子公司,具体如下:
A工厂,就是字母公司的前身,最初的代工厂,2010年在浙江成立,主做创新数码产品。
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 ��A一直向B采购零部件,为了增强供应链、保证零部件品质,A最终收购了这家供货商B。
在发展期,有一家同行小家电C公司,因股东纠纷闹上法庭,字母公司的老板以个人名义收购了C公司。这时起,字母公司开始涉足小家电行业,开始尝试从OEM到品牌创新的转型。
逐渐,公司有了品牌和面向C端的运营经验,于是公司切入国内电商业务,成立了D公司,专业负责电商业务。随后,跨境电商大潮势起,D公司也开始涉足跨境业务。
根据一些国家的法规,当地的电商业务只能由本国企业运营。因此,A公司在境外设立了E公司,所谓店铺所在国当地的法律主体。
一段时间后,D公司管理层认为国内电商和跨境电商的玩法差别很大,两块业务在一个公司下面经营,造成很多麻烦。于是将境外业务分离出来,成立F公司。同时因为开店需求,D� �F开始使用员工的身份证,成立了大量店铺。
此外,字母公司还在香港注册了G公司,负责收款与部分存货的中转项目,受F管理,且未并入字母公司旗下。
最终,于是,字母公司慢慢的演变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字母集团"
其中,工厂A与小家电C负责生产,以及部分ToB业务,B负责向集团内部与外部客户供应链零部件,DEF专门负责产品销售,G公司负责回款。
为方便理解,具体集团架构如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