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商:浙江某公司
进口商:印度某公司
提起印度外贸,不少出口企业既心动又心惊——这片看似潜力巨大的市场,藏着太多"甜蜜陷阱":高订单背后可能是空壳公司,"贴心"担保函或为无效文件,"便捷转口清关"甚至让货物面临没收风险。多少企业满怀期待开拓新市场,却因忽视风控落得"货财两空"?
浙江某公司就栽进了印度买家的"连环套",虽经催全球信用报告助力挽回部分损失,仍付出沉重代价。倘若一开始就提前调取信用报告,这场损失或许本可避免。

案例背景
2024年3月,浙江公司在国外展会上结识了印度某公司。对方当场敲定"首批30万美元、年订单超100万美元"合作意向,对方还展示了其伪造的"某国际品牌合作证明",让浙江公司对"大单"充满期待。
展会后一周,印度公司提议:"通过我司新加坡子公司签约,新加坡是自由港,能省关税、快结算。"为打消顾虑,对方承诺出具"全额付款担保函",强调"新加坡公司不付款,我们兜底",同时附上新加坡公司去年"净资产500万新元、年营收2000万新元"的虚假财报。
浙江公司被订单诱惑,又觉得有"担保函"兜底,最终同意合作。备货后,印度公司以"印度海关查验严,新加坡转口清关快"为由,要求货物先发新加坡指定仓库,承诺"到港3日内付70%货款,清关到印度后付清尾款"。可货物到港后,新加坡公司以"货品检测不合格"拒付,印度公司则翻脸称"担保函需货物进印度才生效"。浙江公司慌了神,紧急联系催全球调取两家公司信用报告。

信用报告揭示风险
催全球联合印新两地渠道,加急调取了两家公司的企业信用报告,浙江公司才发现全是"坑":
01
担保函违反《印度合同法》
属无效文件
根据《印度合同法》的规定,担保合同需明确主债权金额、期限及范围,缺一不可。但印度公司的担保函仅模糊写"承担货款责任",未标明30万美元金额及付款期限;且依《印度外汇管理法》,印度企业跨境担保需经印度储备银行(RBI)审批,该函无审批文件,属"非法跨境担保"。最终明确:"这份担保函就是废纸,没法凭它要钱。"
02
新加坡公司为"空壳企业"
无履约能力
信用报告显示,新加坡公司2023年11月成立(距合作仅4个月),注册资本1万新元且未实缴,注册地址是"虚拟地址";财务状况也与其声称的"年营收2000万新元"严重不符。更致命的是,其法定代表人名下近3年注册4家空壳公司,2家因拖欠货款被诉。
03
货物转口违反印度海关规定
陷入"两难"
《印度海关法》第28条规定,"转口避税属走私嫌疑,货物可能被没收,涉事方需担责"。浙江公司虽未主动避税,但可能被认定"协助违规";且未签转口协议,仅口头同意发货,未取盖章收货单,仓库实际控制人还是新加坡公司法人。等想追回货物时,部分货物已被转运,剩余的被以"仓储费未付"扣住,要求"付5万美元赎金"。
浙江公司最终在催全球协助下,付3万美元"仓储费"追回剩............. 原文转载:https://fashion.shaoqun.com/a/2456921.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